2025-10-29 14:28:09
1591

南京裁圣缝纫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明才
今看智能裁锦纛,千机争鸣新程肇。在2025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的现场,全球缝制设备行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作为全球缝制设备行业的“奥运会”,CISMA 2025成为了展示行业最新科技成果的舞台。
走进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我对传统缝制设备的认知:不再有密密麻麻的流水线工人,取而代之的是能够自主思考的AI缝纫机、仿若拥有“大脑”的机器人缝纫工,从云端智能分配订单的数字化系统到完全无人化的生产工作站,全球缝制设备行业正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
通过对CISMA2025展会的现场观摩,近距离感受在智慧缝制场景下,科技与缝纫的奇妙融合、数字与现实的精彩切换。真是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一、展会盛况:全球缝制设备行业的风向标
全球缝制行业的“奥运会”——2025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CISMA2025) 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这场盛会以“智慧缝制赋能产业新质发展”为主题,启用了14个展馆,总展览面积达16万平方米,参展企业数量也呈现爆发式增长,约1600家全球品牌整装亮相。CISMA2025再次证明了其作为全球缝制设备行业第一大展的领先地位。
在CISMA2025展会现场,扑面而来的是行业变革的气息。海外展商和观众的热情同样高涨。据主办方统计,展商中国外品牌超过200家;观众预登记系统中,海外观众占比达60%以上。土耳其展商首次以展团形式亮相,使本届展会海内外展团总数达到7支。全国高校缝制机械数控设计大赛决赛也在展会现场举行,来自各分站赛的获胜选手同台竞技,展现了行业新生代的力量。
展会是商贸交易平台的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发展至今,被赋予了多种意义。对于CISMA这样一个由行业协会主办的展会,她不仅仅是专业市场的一种特殊形式,一个行业贸易平台,还是行业发展的晴雨表,行业信息技术交流平台,国际交往的窗口,连接上下游行业的枢纽。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杨晓京在开幕致辞中强调,CISMA2025不仅是一场展示创新的盛宴,更着力构建集信息共享、技术推广、贸易对接、产业协同于一体的高能级生态圈。
CISMA展会是全球最大的行业展会,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世界缝制机械行业前沿科技的“风向标”。每一次ClSMA展会都是缝制行业在前行过程中的一次历程,它映射了缝制行业当时的技术水平和企业风采。另外,日本重机这次缺席CISMA2025展会,验证了其实力聚降、竞争力衰退;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缝制机械正从大国走向强国。CISMA2025展示的不仅是新技术、新设备,更是一个行业正在经历的深刻变革。那些早早拥抱智能化的企业,已经在这场变革中占据了先机。
二、主流产品平、包、绷变化不大:模板机展会上荣获新宠
未来缝纫机研发方向与技术突破点、核心专利布局、AI缝纫机原型构想,展会上重磅发布的杜马静音无鸟巢缝纫机、无油X10包缝机、特超高速绷缝机,均属智能缝制新产品、新技术。中捷A8200L+-PNR 少鸟巢智能控线物联平缝机:搭载Tmaster™系统,依托DSC动态线迹控制系统,在底线智能预警、防鸟巢、超直线、恒距调压等方面实现革命性升级,为高品质缝制保驾护航。
AI赋能缝制设备成为本届展会最引人注目的趋势。富山科技发布的AI智能平缝机9VIII搭载了全球首创的智能线张力控制技术,从根源上重构缝纫精度,使断线率降低80%,线头长度严格控制在2mm以内。这项技术彻底解决了高端服装的品控痛点,让缝制设备从单纯执行指令,升级为能够感知、分析和自主决策的智能伙伴。富山通过创造性地整合AI、机器人与物联网技术,使“一键操作”、“无人车间”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极大加速了传统服装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进程。
CISMA2025上,各种服装模板缝纫设备快速发展,其中全自动模板缝制系统也是一大亮点。模板技术就是一种将缝制技术转换成模板工程方法,也是精益生产改善的一种手段。由于“模板化缝制”工艺普及和运用,模板化缝制也推动了缝制设备行业的发展。服装模板缝制系统,由模板加工单元、模板缝制单元和CAD系统构成,实现了CAD系统、裁片数据转换、模板加工单元和模板缝制单元的无缝连接,提高了服装加工的品质和服装生产的效率。
模板工艺的前沿水平,覆盖基础缝制、复杂拼接、常规面料处理及特殊材质加工等多类创新应用场景。软件凭借AI视觉识别技术,能精准识别各类服装部件,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对应模板;同时依托海量工艺数据与智能算法,可准确估算生产工时,还能生成CAD文件,与工厂常用设计系统无缝对接。
展台上,多款明星产品的动态演示更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技术的魅力。搭载AI视觉的全自动送料模板机,凭借精准的视觉识别技术,可自动捕捉面料位置、调整送料速度,即使面对轻薄、弹性面料也能实现稳定送料,整个运行过程有条不紊,展现出极强的智能化与可靠性。一款M10八轴联动超稳定模板机,则现场演示了复杂花纹的缝制过程:其360°顺向缝制功能让针迹如绣花般细腻精致,每一道线迹都均匀流畅,完美还原设计细节;双电机驱动系统则为设备提供了强劲且稳定的动力支撑,即使在高负荷运行下,仍能保持极低的误差率,让在场观众纷纷惊叹“这才是缝制设备的高端水准”。
美机展区的核心亮点,当属行业首创的服装模板数字化存取系统。这一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模板储存依赖人工管理、查找效率低、易损耗的痛点,将模板信息与数字化管理平台深度融合,实现了从“物理存放”到“智能存取”的革命性跨越。以往需要数小时翻找的模板,如今通过系统精准定位,几秒内即可完成调取,不仅大幅节省了仓储空间,更让模板管理环节的效率提升数倍,为服装企业实现柔性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无人化生产:从单机到整体解决方案的升级
展会上,多家企业展示了从单机自动化到整体无人化生产解决方案的跨越式发展。
IMB无人集聚缝制工作站:集成口袋布送料装置、卷边机集成口袋布送料装置、卷边机、袋花机、大身送料装置、贴袋机和工业机械手,实现从布料抓取、布料移动、缝袋、贴袋到最终收料的全流程自动化、无人化操作;采用针刺取料技术,使伸出针的长度可调节,实现不同厚度、不同面料的单片稳定取料;采用视觉系统信号对接技术,将各个部分与机头信号源完美串联。
富山科技的T恤衫下摆两侧开口无人工作站(HSAT-K2A)攻克了柔性面料精准取放这一世界级瓶颈,实现“1人管20台”的极致效率,成为服装企业打造“灯塔工厂”的核心装备。
中捷资源的两款新品——“线迹大师”智能控线物联平缝机和全智能牛仔贴袋机,成功斩获“CISMA2025智慧缝制示范产品”称号。其中,全智能牛仔贴袋机8小时可缝3000个以上口袋,1台机器相当于5个工人,大幅提升了贴袋效率与精度。
光博士发布的H3-T多功能高层精细数字裁床,专为“大批量・高精度・多层Clean Cut”而生,突破性实现5-6CM切割厚度,超精细切割使边缘光滑如镜。这些设备展示了缝制行业从单机自动化向整体无人化生产解决方案的跨越。
自动缝制机器人的工作原理:使用高度校准的机器视觉来对织物进行观察和分析,它可以检测出变形并自动调整面料。机器人分布生产线上来执行每一个任务,包括裁剪、缝线、添加衣袖和质量检查。在此过程的每个步骤中,计算机视觉都会对纺织进行引导。缝制过程从编程开始,从Gerber的Accumark文件中获得所有的缝制数据,使用2D或3D模型设计产品的时候,缝制数据会嵌入机器人的文件中。利用这种高校准精度的机器视觉和实时分析,机器人可以持续操作和调整织物,使其正确排列。拾起和放置(Pick & Place)机器能够模仿裁缝移动和处理织物的方式。移动织物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使用四轴机械臂,可以使用真空夹具把织物提起和放置。第二种是360度传送系统,传送装置为嵌入式球形滚轴的工作台。随着每个滚轴(或者叫Budger Ball)高速独立移动,滚轴可以根据需要重新定位织物或平整织物。缝纫方式也有所不同。直接缝纫意味着不同于固定的缝纫机通过移动织物缝纫,缝纫机器人是通过移动针来完成缝纫过程的。
从CISMA2025展会上看到越来越多适用于缝制业场景的智能机器人系统。智能缝制设备与机器人(机械手)组成的智能缝制单元,在解决机器人抓取和精准传送衣料以及机器人和缝制机械协同加工时均用到了人工智能AI技术,使机器人成为智能机器人,缝制机械成为智能缝制机械,这样它们就具备了自感知、自决策、自执行能力,可靠的完成以上任务。机器人灵巧手可以抓取衣片进行缝纫加工,主要依靠一些高级技术和算法支持,能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机器人,能够像缝纫工一样处理各种形状、大小和材质的布料。
四、数字化转型:云端解决方案重塑产业价值链
展会上,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技术同样成为焦点。智能化与工业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从“自动化”到“自主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数字化转型必然造就缝制生产模式数字化转型。缝制设备对下游市场支撑从传统的提供设备转变为设备集成加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未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缝制机械产品及缝制生产模式的融合,将会促进缝制产业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CISMA2025展会上,南通明兴科技数字化整套解决方案,利用MES云智造平台、IPS产能匹配系统、线下生产数据采集系统和人工智能的个性化定制系统等,实现了供应链数据与智能吊挂的互联互通、大数据自动采集分析、处理决策等多系统集成,智慧缝制工厂MES系统等工业软件越来越完善,从通用型向专用型转变,专业性不断增强,又能在下游实现互联互通和数据管理应用的MES系统。南通明兴科技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共同开发的吊挂流水线动态平衡智能算法,通过计算机对工序竞争进行合理排序,建立IE调度数学模型,运用人工智能算法求得问题的优化解;动态调度采用多线网络化协同生产,所有的生产数据连接起来,用人工智能算法来实现智能调度,解决工序平衡问题。算法支持智能排程,通过大数据分析,结合工艺分析系统(GST)协同工作,得出各款式所需要的最优工序分配方案,并在加工过程中提前发现、解决瓶颈问题。
法国力克公司展示的Valia Fashion系统,实现了从云端订单接入、AI用料估算、排产到自动裁剪的全流程闭环,显著缩短了订单响应周期。通过数字孪生与实时数据可视性,该系统支持跨地域工厂协同与柔性制造,适用于内衣、运动服、高端女装等多品类生产,覆盖小批量定制至大规模生产场景。值得一提的是,Valia云端解决方案实现了系统互联、流程自动化与端-to-end数据共享,支持生产加速、资源优化与数据驱动决策。该方案可兼容现有裁剪房设备,无需更换既有设施即可完成数字化升级,大大降低了企业技术改造的门槛和成本。
Valia Fashion出现,就是要把这些零碎环节串起来,把经验变流程,把流程变数据,再把数据变成能追踪、能优化的闭环。它会像财务做预算一样,把面料门幅、花型、码比全都算得清清楚楚。更重要的是,它不是“一次算准”就完事了,而是把每一单的真实数据回传回来,让下一单更聪明。久而久之,算布方案就会像 AI 一样自己进化,把每一米布都算到极致。
机联网技术,作为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基石,正深刻改变着缝纫设备的应用与管理方式。该技术依托于物联网(IoT)、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前沿科技的融合,实现了对缝纫设备的全面互联与智能控制。通过物联网技术,缝纫设备能够实时上传运行状态与性能数据至云端平台,实现远程监控与故障诊断。而大数据分析则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为企业提供精准的生产优化建议。同时,云计算的强大算力支持,使得云端服务器能够迅速处理复杂指令,并通过机联网技术将精确的控制参数直接下发至缝纫设备,实现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与优化。
从行业的发展上来说,智能化包含了多个层面,实物的智能化、供应链的智能化,还涉及到信息技术、数字化工厂以及数字和信息的处理,这些方面都是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所以智能化技术还需与解决方案相结合。
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国缝制机械协会理事长杨晓京在论坛上向全球同业发出倡议,聚焦新质生产力,携手在运动控制、智能传感等关键技术领域合作突破,打造协同创新新优势。
五、机器人技术:攻克“最后硬骨头”的突破
CISMA2025展会上,人形机器人亮相:AI正在重新定义服装制造业的未来。 未来的工厂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车间,而是数据驱动、人机协作的智能空间。
2025年,AI 所产生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将持续加剧,AI带来的变革之力将更为强劲,包括AI Agent、AI Native、AI智能硬件等领域都将迎来快速增长。Agent(代理人)化身“超级助理”,技术范式深刻变革: OpenAI o1、o3 等模型正推动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自我决策能力的 Agent逐步落地,有望成为可以长期陪伴、深度理解、主动支持的“超级助理”,重塑人机关系。
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1馆,杰克发布的全球首款AI缝纫机Ai 10成为了展会瞩目的焦点,最为引人注目。一台灵巧的人形机器人正与智能模板机协同作业,精准完成着原本需要熟练模板工才能操作的工作。其新推出的“艾图”品牌展示的人机协作场景,完美诠释了“智能替代”的真正含义——不是简单取代人工,而是实现更高效的人机协同。这款设备凭借“天眼狐AI视觉系统”和“AI全数字柔性送料技术”,首次实现了机器对人类操作逻辑的精准模拟。Ai 10能够理解车工的操作技能,形成一个“感知—分析—决策”的智能闭环。为攻克这一技术难题,艾图研发团队与多家头部服装企业联合创新,收集了100万小时的手势特征数据,让AI系统深度学习人类操作经验。这一突破使得AI缝纫机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是能够持续学习、思考的“智能伙伴”,甚至可以作为“老师”指导新工人优化操作,该款缝纫机开创了缝制设备新品类。不同于传统产品仅作为辅助工具,它借助AI驱动能够持续学习、思考,进而洞察人机操作的提升空间,助力客户优化交互、改进管理、提高效能。
杰克科技作为行业领军企业,已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品。根据行业观察,杰克预计在2026年下半年发布人形机器人,加快智能高端产品在服装产业的批量化应用。
在杰克展位不远处,上工申贝、中捷、兄弟等行业巨头也纷纷亮出自家的AI智能设备。复旦大学技能型工艺机器人团队与浙江中捷缝纫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模板机上下料机器人,解决了服装行业的一大痛点。该机器人系统集成高精度视觉定位、自适应抓取与多机协同调度等核心技术,融合激光雷达、手部相机、双目相机,实现对位置、环境、工件的全方位感知。
研发团队代表指出,与处理刚性物体的工业机器人不同,缝纫操作的对象是柔软、易变形、弹性各异的布料,其自动化被公认为机器人领域的“最后硬骨头”。
在极具挑战的布料分层抓取任务中,团队通过分解人类操作流程,发现人手通过“捏、拱、滑、夹”等一系列精细动作完成抓取。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技能型工艺机器人团队在院长甘中学教授的指导下,自2018年开始持续开展该领域的技术攻坚,逐步构建起了涵盖多品种柔性织物形态检测与高效精准分层抓取、多维空间下机器人实时协同缝纫技能学习、多品种柔性织物缝制质量检测与评价在内的完整技术体系。
CISMA展会本身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这一变迁轨迹:从单机电动化,到数控化,再到如今的智能化和柔性化,每一次技术升级都是对市场变化的最直接回应。未来的缝制工厂不再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车间,而是数据驱动、人机协作的智能空间。柔性制造的边界正在消融,一场由AI主导的缝制产业变革已经拉开帷幕。在这个机器与人协同共舞的新时代,中国制造业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升级故事。
六、未来展望:中国缝制设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随全球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加速迈进,以及自动化控制、物联网、AI 人工智能、人 形机器人等技术不断演进,自动化和智能化将是缝纫机产业未来重要发展趋势。受益于自动化及智能化趋势,缝纫机行业有望迎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为全球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活力。告别了传统“机械臂”的刻板印象,缝制设备行业正站在一场深刻变革的十字路口。驱动这场变革的,并非仅仅是针与线的穿梭,而是数据、智能与可持续性发展的融合浪潮。未来,缝制设备行业将不再仅仅是“缝制”设备提供商,而是“柔性制造与数字化生产”的整体解决方案缔造者。作为一名深耕于缝制设备行业的观察者与参与者,我将对缝制设备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提供一份具有前瞻性的深度分析。其核心发展趋势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智能化与工业物联网的深度融合:从“自动化”到“自主化”
为全球市场带来新的增长活力,工业缝纫机行业将迎来新增长周期。工业缝纫机企业通过将自动化、智能传感技术、AI 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缝制技术 深度融合,将大幅提升缝制机械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步伐,丰富和完善 智能缝制机械产品,持续为下游产业提供更高效、精准的生产支持,有利于下游提高生产线的连续性、稳定性及生产效率,并适应更复杂的生产需求。单纯的机械自动化已成为行业标配。基于 AI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新技术与服装机械工艺、服装智能制造的深度融合,逐步布局开发智能化高端产品,主要系 AI 缝纫机、AI 智能裁剪 设备、人形机器人、无人模板机、无人化自动机等。通过高端 AI 缝纫机的开发,开创缝纫机行业新品类,大幅提升智能缝制设备的生产效率,下一阶段的竞争高地在于“智能感知”与“自主决策”。
· 单机智能化:设备将集成更多传感器,实时监测缝纫状态、线张力、断线、针温等参数,并能进行自适应调节。例如,设备能自动识别面料特性并匹配最优的缝纫参数,极大降低对高级技工的依赖。
· 系统网络化:通过工业物联网平台,工厂内的每一台设备都将成为一个数据节点。管理者可以实时洞察全球任意工厂的生产效率、设备利用率、故障预警等信息,实现从“黑箱生产”到“透明化管理”的跨越。
· 生产自主化:结合AI算法,缝制单元能够实现自主的工艺路径规划、质量检测和简单的故障诊断与修复。例如,视觉识别系统自动检测疵点并实时分拣,实现“生产即质检”。
2、柔性化生产成为核心诉求:应对“小单快反”的市场范式
全球服装产业已经开始呈现小单快反的趋势,换款换料频繁,经常出现跳针、断线、起皱等问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聚焦核心单品解决客户痛点。快时尚、个性化定制的兴起,彻底颠覆了传统大规模批量生产的模式。这对缝制设备的灵活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模块化设计:设备将采用高度模块化的结构,通过更换不同的模块(如压脚、针杆、送布机构),快速切换于针织、梭织、皮革等多种面料及复杂工序之间。
· 机器人集成应用: 缝纫机器人与AGV的结合,将形成柔性的“吊挂系统2.0”。工件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在不同工位间智能流转,真正实现“一件流”的定制化生产。
· 快速换模技术: 借鉴汽车行业的理念,缝制设备的换线、换款时间将被压缩到极致,这是满足市场“快反”需求的物理基础。
3、全流程数字化孪生:从“设计”到“制造”的无缝闭环
工业缝纫机在纺织服装产业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工业缝纫机企业将趋于与上下游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及整合,成套智联解决方案包含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及精益化。智能化指建立云端数据库,各系统联接并动工运行,运用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技术全面打造业务流程,达到全面高效的个性化交付;数字化包括开发数字平台,搭建大系统,运用多种系统提升设计效率和管理水平;自动化包含成套自动化硬件设备,从缝前、缝中到缝后一站式提供;精益化包括提供工厂布局、工序调整、产线分析、标准化作业和效率分析等研究整改报告,辅导工厂进入精益化生产。
数字线程将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 虚拟调试: 在新的产线投入物理安装之前,即可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完整的工艺模拟、程序调试和产能验证,大幅缩短投产周期,降低成本。
· 数据驱动优化: 实体设备在运行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将不断反馈至数字孪生模型,用于优化缝纫工艺、预测设备维护周期,并反向指导前端产品设计,使其更易于制造。
4、绿色与可持续制造:从“社会责任”到“核心竞争力”
环保法规的收紧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觉醒,正推动缝制设备向节能、降耗、环保方向演进。
· 能量回馈与节能技术: 伺服电机技术的普及和能量回馈系统的应用,将显著降低设备的待机与运行能耗。
· 减材与环保辅助: 设备将更精确地控制线迹和胶粘剂的使用,减少物料浪费。同时,针对可再生材料、环保面料的专用缝制技术将成为研发重点。
5、服务化延伸与生态构建:重塑行业价值链
领先的设备制造商将不再仅仅依靠硬件销售获利,而是通过“产品即服务”的模式,构建长期客户价值。
· 按需付费模式: 客户可以按缝纫的针数或生产时长来支付费用,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初始投资门槛。
· 远程运维与预测性维护: 基于物联网数据,提供商能够提供远程诊断、软件升级和预测性维护服务,最大限度保障客户生产的连续性。
· 工业APP生态: 开放的设备平台将吸引第三方开发者,开发针对特定工艺或管理的应用程序,形成一个围绕设备的增值服务生态。
总结:
未来的缝制设备行业,将是一个技术密集、数据驱动、服务导向的高附加值产业。竞争的核心将从“机械精度”转向“数据算法、生态协同与解决方案的完整性”。对于行业内的企业而言,唯有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加大在软件、数据和智能化领域的投入,从“设备制造商”向“智能制造服务商”进行战略转型,方能在波澜壮阔的产业升级浪潮中,占据不败之地。未来,当每一针每一线都由机器人精准织就,中国智造的国际竞争力或将迎来新的飞跃。
参考资料:
中国国际缝制设备展览会-上海缝制展
CISMA
举办地区:上海
开闭馆时间:09:00-18:00
举办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龙阳路2345号
展览面积:45000㎡
观众数量:31464
举办周期:2年1届
主办单位:中国缝纫机械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