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款应用如何拯救数千生命

2025-09-17 14:12:35

1546

应用发出警报两分钟后,第一名救助者已抵达现场,片刻后第二名携带除颤仪的救助者也迅速赶到。当专业救援队伍稍后抵达时,心肺复苏措施早已展开——这位患者最终得救了。

“Saving Life”生命救援应用

一款应用如何拯救数千生命

埃尔姆斯霍恩救援调度中心主任斯蒂芬·班德洛对这次救援行动记忆犹新。雷吉奥诊所集团埃尔姆斯霍恩院区急诊医学中心主任医师斯特凡·苏德曼表示:"这次救援完美展现了医疗专家期望的急救流程——所有环节无缝衔接,甚至避免了后续并发症。"令他欣喜的是,仅皮内贝格地区就有约1700人安装了这款拯救生命的"Saving Life"应用

当附近出现心脏骤停患者时,这些注册用户会立即收到警报(如前文案例),在专业救援到达前实施初步救治。实践经验表明,由现场人员或非专业救助者实施的快速胸外按压能使生存几率提升三倍,尤其是在骤停后的三至五分钟黄金窗口期内。最新研究评估证实,通过该应用调度的第一响应人平均比专业救援队伍早3-4分钟抵达现场

碎片化现状

除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外,德国多地都建立了类似急救系统。据德国复苏委员会(GRC)数据,全国现有7个基于应用的急救系统,其中4个为跨区域运行。但全景地图上仍存在大量空白区域。

核心问题在于:当应用用户离开注册所在地时,系统无法对其进行调度。因此众多专家认为,至少应在州级层面统一应用平台,若能实现全国一体化解决方案则更理想——例如巴伐利亚州的注册施救者在北海度假时也可响应警报。正如GRC官网(grc-org.de)所述,其目标是每年额外拯救10000条生命。

然而专业调度中心协会主席马克·吉斯特里霍夫斯基坦言,跨调度中心的系统兼容至今未见进展:"从我们角度看,这些系统的开发商对此缺乏兴趣。"由于各系统对注册者的资质要求差异巨大——从无需医疗背景到要求具备专业医疗资质培训——直接实现系统兼容与数据共享困难重重。以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为例,注册救助者无需具备医疗专业背景,只需持有急救证书(而非医学学位),年满18岁即可。

在该州注册的志愿者当半径1-1.5公里范围内出现复苏急救时,会收到包含事发地点、预计抵达时间的警报,并可选择是否接受任务。无法参与者可随时取消响应状态。

统一系统的愿景

吉斯特里霍夫斯基强调:"最关键的是强制推行此类系统并由医保基金提供资金支持。我们期待后续修订的急救改革法案能出台相应规定。"他要求所有系统必须具备互操作性,使第一响应人无论注册地何在都能接收全国警报,且调度中心无需同时接入多个系统。"调度中心应能获知被警报的救助者注册于哪个系统,通过第一响应人警报系统(EHAS)构建标准化访问的(全国)统一数据库至关重要。"

强制推行EHAS已被列入调度中心专业协会的全面诉求清单,其中还包括将电话指导心肺复苏作为所有调度中心的强制标准功能(即《不来梅哈芬宣言》要求)。这意味着调度员需具备通过电话指导呼救者对患者实施复苏的能力。调度中心规模不应成为推诿理由,"患者安全没有商量余地"协会如是说。

资金困境

该协会主席指出,德国第一响应人警报系统呈现碎片化现状,资金问题往往是主因。"必须承认这些系统成本不菲,且医保报销尚未全面覆盖。但从专业角度而言,我们只有全力推行的理由,绝无反对的借口。"

他特别强调,现行复苏指南明确推荐使用此类系统。例如在巴伐利亚州,尽管调度中心多次呼吁,仍未能将此类系统纳入救援服务法案。"我们不愿被动等待,最终通过市县地方财政实现了本调度区系统的资金保障。"就职于纽伦堡综合调度中心的吉斯特里霍夫斯基透露。

可以确定的是:EHAS将成为2026年国际消防救灾博览会(INTERSCHUTZ)的重要议题——这不仅限于调度中心专业协会的展台讨论。

本资讯是由“中欧世界展会网”工作人员翻译整理,我们一家汇集全球展会时间地点资讯的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展位预定,参观服务,设计搭建等服务,欢迎您的来电:400-837-8606 (24小时)接听!